您的位置:首页>投资 >

埃森哲中国新能源行业展望之储能篇

2023-08-30 02:41:16    来源:埃森哲中国

新能源+储能,锚定净零未来

随着“双碳”战略目标的稳步推进,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提升,储能作为贯穿源、网、荷侧的灵活调节性资源,也为传统储能产业链在设备制造、系统集成、能源系统构建等领域的高速成长带来无限可能。


【资料图】

在中国新一代能源体系中,如何更好地利用储能解决新能源的随机性、波动性、不均衡性成为核心课题。本文将重点探讨储能在未来新型能源网络中的多元应用价值,助力新能源企业开辟储能新赛道。

后来居上,中国储能发展领跑全球

截至2022年底,全球范围内部署最广泛的储能是抽水蓄能,累计装机规模达。同时,大量投资涌入以电池储能、压缩空气储能为代表的新型储能领域,2022年全球电池储能投资超过200亿美元。预计到2030年,全球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411GW。

中国储能产业起步较晚。近年来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,储能在新一代能源体系中的定位、目标、任务逐步清晰,进入高速发展期。2022年新增投运电力储能项目装机规模首次突破15GW。截至2022年底,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,占全球市场的25%,年增长率38%。据彭博新能源财经(BNEF)预计,到2030年中国将超越美国,成为全球最大的兆瓦级储能市场。

当前中国储能市场仍以抽水蓄能为“基本盘”。抽水蓄能是目前电力系统的主要调节型电源,在中国储能市场中累计装机规模占比虽自2018年起呈现逐年下行的趋势(截至2022年底,累计装机规模,首次低于80%),但未来仍是主流的电力储能方案,预计2030年装机规模达120GW以上。

同步大力发展新型储能。2022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规模,占全球总新增规模的36%,超越欧洲的26%及美国的24%,成为全球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占比最大的国家(或地区);截至2022年底,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。

2000—2022年中国电力储能市场累计装机规模(MW%)

多点发力,新型储能市场未来可期

在储能细分领域市场中,以锂离子电池、铅蓄电池、压缩空气为代表的新型储能近几年异军突起,而液流电池、熔融盐储热等新型储能方案亦初露端倪。仅2023年上半年,中国新投运的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,已超过2022年全年新增规模。

锂离子电池:锂电池产业发展趋于成熟,首次购买成本不断降低、使用寿命逐步延长,近年来在中国储能市场中累计装机规模占比不断攀升,牢牢占据新型储能绝对主导位置。2022年,国内锂离子电池装机规模,占新型储能的97%;截至2022年底,累计装机规模。

2013—2022年容量加权平均锂离子电池组和电池价格

压缩空气储能:具有容量大、周期长、安全性能高等优势,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(如太阳能、风能等)进行充电和循环利用储存压缩空气能量,实现能源可持续利用。自2021年起,压缩空气储能规模进入跨越式增长,2021年新增投运规模近170MW,接近2020年底累计装机规模的15倍。

铅蓄电池:受能量密度低、环保政策等因素影响,在电池储能领域的主导地位被锂离子电池取代,近年产量增长放缓,截至2022年底,累计装机规模。未来铅蓄电池在满足环保要求、提高蓄电池容量和续航能力前提下,市场需求仍较为旺盛,在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应用亦将有所增加。

液流电池:全球功率最大、容量最大的百兆瓦级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已于2022年10月在中国大连正式并网发电。液流电池是未来长时储能中最具潜力的方案之一,比锂离子电池更为安全、环保,目前仍存在初装门槛高、度电生命周期成本高等难点,处于商业化运营初期。

熔融盐储热:2022年累计装机规模,占%。由于一次性投资规模较大、能量转换效率较低等原因,目前规模增幅低于储能平均市场增速,但作为主流的高温储热技术,熔融盐储能与光热发电项目具有高度适配性,用于长周期、大容量的调节发电波动方案,熔融盐储热系统规模亦将不断扩大。

飞轮、超级电容等:存在能量密度较低、自放电率较高等问题,增长较为缓慢。随着相关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,应用需求不断上升,在短时高频储能技术赛道已逐步具备市场经济性。

数智融合,互联能源服务引领创新

在支持实现净零排放的道路上,储能已显现出巨大潜能。埃森哲建议以能源产业链“互联能源服务框架”为指引,植根能源网络,围绕发电侧、电网侧、售电侧6类数智融合场景重点发力突破。

互联能源服务框架

发电侧:储能与可再生能源强强联合,缓解新能源电力持续出力难题,促进新能源消纳

大规模储能管理:长时储能崛起,支撑系统跨季节动态平衡

2019年至今,全球长时储能项目已吸引约580亿美元投资,全部投产后,长时储能装机总量预计将新增5700万千瓦,相当于2022年全球长时储能总装机量的3倍左右。未来要重点关注以电池储能、压缩空气、热储能为主的储能技术,结合风、光、热等清洁电源特性,配置在空间尺度和时长维度上适配的储能装置,应对日度间、季度间能量缺口。

可再生能源弹性服务:辅助服务市场,新能源配储成为刚需

在以可再生能源发电为主的情况下,多地出台储能配置方案与辅助服务市场实施细则,主要关注调峰、调频辅助服务,尤其是一次调频及二次调频。未来在发电侧“新能源+制氢”“外送基地+储能”等应用场景下,可通过“共享模式+电网调峰补偿”“容量租赁+调峰补偿”等模式,使储能与新能源发电站一起参与辅助服务市场,保障绿电外送。

电网侧:储能作为输配网络中的后备装置,与分布式发电、能量转换装置、负荷监控等组成微电网,提供智慧能源服务

微电网:电池储能管理,提升区域绿电消纳能力

电池储能是微电网建设源、网、变、控、储中的关键一环,配置储能设备和物联网技术,开发诸如储能电池远程监控系统,优化源于可再生能源的存储与充电运营。通过科学规划、合理配置、集成各类分布式能源(风、光、储、燃等),实现功率平衡控制、系统运行优化、电能质量治理等多元化能源优化配置,缓解主网并网压力。

分布式电网服务:融合数字技术,加速升级智慧调控体系

利用云计算、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,将分布式储能系统更有效地组织和整合到电网中,支撑用户发电量上网、自发自用、余电上网,打造面向全网的监控调度和分析系统。智慧调控被列入“十四五”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的关键技术之一,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,能够实现对各类可控资源的数据接入和处理,更好地协调新能源与储能运行。

用户侧:储能搭载动态预测、智慧分析、自动响应的进阶能力,参与用户侧需求管理和市场互动,发挥能源平台型共享价值

需求侧管理:智慧储能管理,实现自动化供需匹配

储能可在特殊情境下(极端天气、负荷波动等)助力能源系统供需匹配,保障电力供应。与数字技术结合,开发诸如智慧储能管理系统。系统将基于能源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能源需求变化,完成自动化供需匹配,提高绿电使用率;同时依托大数据及全面可视化,储能设备可自动在用电低谷期蓄电、高峰期放电,支撑电网系统“削峰填谷”和用户侧“谷电峰用”。

P2P交易:生态共享储能,激发平台型调节潜能

打造储能共享模式,积极调动负荷侧可调节资源参与电网、市场高效互动。利用差异化能源平台解决方案、P2P能源交易平台、面向生态的云储能平台等,促进用户侧储能资源共享、提高利用效率、降低综合成本。此外,平台生态企业、电动汽车、金融机构等企业应积极开展跨界合作共享,孵化综合数字化创新解决方案。

储能作为新能源的“稳定器”、能源供应的“蓄水池”,对构建中国新型能源体系至关重要。未来需要产业链各方协同发力,监管机构、能源企业、服务提供商等市场各参与方携手并进,在技术突破、规模制造、成本压降的基础上,持续将触角延伸到下游应用环节,深度参与多元化场景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,以零碳思维驱动储能规模应用,促发储能市场机制完善和产业可持续发展,勾勒绿色新篇章。(朱雯、喻濛濛、赵晋荣)

责任编辑:杨娜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